吴川清代将官杨元超: 金门镇总兵
杨元超任总兵时宗祠雕的卧狮仍保存完好
金门镇总兵官杨元超乃吴川市文山杨氏禧公第十二代后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正月十一日,卒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享年85岁。他的传奇人生在吴川民间广为流传,然而史志文献记载少之又少,令人扼腕叹惜。
为钩沉历史,保存真相,笔者走访了众多杨氏后人,查阅了大量现存的文献资料和碑记,力图再现这位风云人物当年的峥嵘岁月……
出类拔萃
杨元超出身于贫寒的平凡百姓之家,家族以打铁为主,耕田、出海打鱼为辅。因迫于生计,杨元超年青时随父西下南三、硇洲一带打铁,因其力大无穷、打铁技艺远近驰名且为人耿直,被誉美名为“打铁杨”。
尽管当时家境拮据,以打铁为生,但风华正茂的杨元超却胸怀鸿鹄之志,立志通过自身努力成就一番功业。适逢清廷加紧海防的政策而扩招人马,杨元超毅然从戎,加入位于徐闻县的广东海安水师营。从最底层的水师兵勇做起,刻苦练习骑射及刀枪剑法。因家乡濒临大海,杨元超自幼就喜欢探讨海洋气象,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研究颇具造诣。
出战时,熟读兵书的他将天时地利运用于战术布防及进攻上。因此,在多次与海贼的作战中均获胜而在水师营中显得出类拔萃,得到上司赏识和朝廷重用。乾隆十四年(1749年),杨元超荣升广东海安营游击。
屡建奇功
杨元超在海安游击营履职期间,渔民安居乐业。因战功显赫,乾隆二十年(1755年)杨元超升迁至位于汕头的广东海门营参将,次年累迁澄海协副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任广东龙门协副将。杨元超在多次调任中得到历练,除对整个广东沿海地形地貌了解谙熟,治军用兵经验也有飞跃性提高,在多次缉匪海战中战无不胜,可谓捷报连连。当时广东沿海一带的海匪有“闻元超而丧胆”之说。
鉴于杨元超声望的影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琼州(今海南省)四面环海,海防任务极为艰巨,为海匪滋扰最严重地区之一,兵部颁令杨元超在任龙门协将同时兼署广东琼州总兵官。
杨元超到任后,强化各协营水陆汛地官兵操阵操船,考核官兵骑射,传授海战经验。在短时间内使琼州水师瞬时变成一支威武之师,一下成为广东沿海各水师中的典范,为琼州海域的安全作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初二,杨元超公奉旨调任至位于长江流域的军事重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出任江南京口协副将。杨元超几次奉旨调任中,其威名远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做出一番业绩,造福一方百姓。
驻守金门
金门乃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其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宁乃至台湾的社会稳定,需要具有丰富海战经验的官员担此大任。
乾隆三十年(1765年),杨元超众望所归地出任金门镇总兵官(官阶:正二品武显大夫)。
在金门任职期间,杨元超不仅对东南海防稳固和金门治安稳定作出杰出贡献,还心系黎民生计。杨元超极力鼓励金门大力发展生产,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丰富农产品多样性。
《金门史稿》原文记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月初三日,金门镇总兵官杨元超给乾隆皇帝上奏:“今岁立秋之后,雨水足,地瓜有收,市米平减,居民乐业。”因此,杨元超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平息叛乱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台湾的大目降地区(今台湾新化)发生叛乱,头目黄教,原籍福建同安人,为前科累累的惯犯。1768年因再度纠伙行窃,被大目降乡保许鼻告发而入狱,出狱后杀害许鼻,被官府极力追捕,但黄教铤而走险,四处招人抗官,并攻打粤庄义民,继而在凤山、安平等地应声而发起大动乱。
鉴于军情紧急,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杨元超奉旨率领官兵赴台湾协同水师提督吴必达、台湾镇总兵官王巍平叛,并建议采取分头而战的策略,配之以招抚政策,逐步削弱黄教势力。最终平息叛乱,使台湾百姓能乐享升平之福。得到乾隆皇帝的厚重赏赐。
解甲归田
乾隆三十五年,杨元超已年逾七旬,戎马一生的他萌生隐退之意,以享天伦,遂上书皇上请旨勒休。同年七月,乾隆降旨首肯杨元超告老还乡。
杨元超领旨解甲归田后,在硇洲岛的扫屯村定居、颐养天年。杨元超到这个地方后,以耕读勤俭勉励后人,不讲用武之事,与族中乡亲和睦相处。育有四子:光仪、光宇、光烈、光乘。
杨元超卒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享年85岁,由于戎行历任至金门镇总兵官,诰封为武显大夫与李氏夫人合葬于硇洲岛麻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