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吴川 > 历史文化 > 历史名人

一名退伍老军人的传奇人生

时间:2016-08-30 14:11:14 来源:本网
【 打印 】

       他做过长工,被抓过壮丁,后转入共产党部队,从头到尾参加淮海战役、百万雄师渡江和解放上海之战;抗美援朝时在后方送兵;在解放军队伍里7年7次立功。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的潘世德。

潘世德(右)与战友合影。

  出生、读私塾、做长工

  他名叫潘世德,吴川市振文镇独竹村人。生于1921年7月。9岁时读了一年私塾,想不到终生受用。13岁丧母,父亲不知去向,成了孤儿。生活无着,无亲无靠,开始做长工,先是给本村人放牛,每年工钱3元钱加一套衣服(合起来在当时可买100市斤稻谷);接着到外村江尾村改为帮人种田,工钱增到17元,又转到博茂官衙村帮老板晒盐,工钱增到19元。到19岁时,得到的不是父爱,而是父亲先到省城流浪,后来当了乡丁,帮国民政府看守乡公所,1939年下乡收数时被谋财害命的消息。

  被抓壮丁,当国民党兵

  孤苦无靠的潘世德,被村里的王保长盯上了,王保长通过介绍人去当兵图利,使用的手法是开赌局借钱给你赌,赌赢,还钱;赌输,就要去当兵。先借给潘世德60元国民党纸币,不到两天就输掉了40元,上钩了,立即要入伍,入伍地点在吴川当时的县城黄坡。一直走了23天才到达入编地点从化。走到第19天的时候,晚上住在一户群众家,屋主死了儿子,是寡妇带女儿两个开间药材铺,见潘世德诚实,模样俊俏,好饭好菜招待,还给新衣服换身,屋主硬要他留下,当儿子当女婿都可以。他说:“我用了人家的钱,不能不入伍。”婉言拒绝了。到了目的地,编入国民党军广东63军186师,当勤务兵;1943年下连队,当通讯兵;随部队先后在牛背脊、羊铁岭、良口等地抗击日军。

  随部队起义,参加淮海战役、百万雄师渡江、解放上海,从头打到尾

  日本投降后,潘世德所在的部队在汕头负责日俘日侨遣返工作,干了6个多月。遣返工作完成后,集训近一年,随部队北上打内战,但士兵大多是抓壮丁抓来的,当兵受长官层层盘剥、欺压,据说当时国民党官兵向共产党部队起义投诚的有177万之多,潘世德就是其中一个。起义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工兵营第一连三排三班,成了陈毅部队的士兵。他在整训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的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解放军真正是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

  1948年,潘世德所在的部队按照上级部署开赴前线就位,一直在前沿阵地打拼。11月6日晚,随部队向徐州进逼,包围黄伯韬兵团;10日晚占领大许家和曹八集等地,拦住西逃的黄伯韬;浴血打拼到22日,黄伯韬全军覆没,自杀身死。潘世德随部队休整、练兵,准备渡江。1949年4月20日,潘世德所在的部队安排在渡江中路军,在晋江乘上木船向南开进,直指荻港,午夜突破,登陆上岸,冲开了蒋介石长江防线200多公里的缺口,23日午夜,南京解放。潘世德随主力部队马不停蹄追赶向杭州溃逃之敌;接着又担负肃清上海外围之敌的任务,5月12日在上海外围打响战斗。每一场战斗都非常惨烈,他所在的连死伤过半,他所在的班先后牺牲了7个;他曾被敌弹炸倒,背脊中了弹片,全身被泥土掩埋,幸被战友发现,才捡回了一条命。

  抗美援朝咬破手指写血书请求上战场,却被安排在后方带兵

  解放上海战役结束后,潘世德随部队撤回南京驻防、休整、集训,放下枪坐下来学习6个月,他读私塾一年学的文化被派上了用场,被提拔为正班长,代行副排长职务,当了文化教员。他在集训中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他咬破自己的手指头,写血书要求上前线杀敌,但被上级认为安排在后方带兵最能作贡献,于是在后方负责带兵,都是夜晚摸黑行动,坐火车或坐船,把兵带到鸭绿江边,交接后又返回再带,如此三次,特别出色,为此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人民军队浴血打拼7年,他先后共荣立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四次。

  转业回到独竹村

  1954年,34岁的潘世德本来不愿意离开部队,但领导多次动员,要他“退伍回乡支援地方政府搞经济建设”,他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同一批回到吴川的有三人,其余两个是非党员,安排到公安、粮食系统。县民政主任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回答说:“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那就安排回农村怎么样?”“无问题”。于是,唯一是共产党员的他就回到了自己的独竹村,同乡亲一起办互助组,办初级社,办高级社。不久,转任所在公社灯塔人民公社的民兵营长。期间,他有个机会任公社的农具厂厂长,可以变成吃皇粮的人,但因为当时人民公社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急于自办农场种粮渡难关,潘世德主动把厂长的位置让给了别人,而顺应人民公社的号召,去山旮旯里的实业岭当了农场(后又改为林场)场长,变成了一个公社自办企业临时招聘、可以随意辞退的临时工。

  潘世德回到本村之初,一见到那个介绍他去当国民党兵的王保长,就火从心起,想扑上去把他咬死,但一想到改朝换代了,他就忍了。经王保长介绍去当兵的本村与周边村的共有20多人,活着回来的就只有他一个,人们都说他命大。回到本村第二年2月,他与塘口的李瑞珍结为夫妇,没有婚礼,没有鲜花,但已经相濡以沫55个年头。

  潘世德每到一个地方,都把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特别是担任实业岭农场场长时,职工由30多人逐步增加到300多人,耕作面积从100多亩增加到3000多亩,一派生气勃勃。

  惊天冤案,他被关三个几月

  潘世德当场长又分管财务工作,有一天,他从公社代财务领回140元职工伙食费,想不到这钱当晚被全偷了。140元当时是笔大数,报案后公安局来的叶某和派出所的梁某却一致死口咬定是潘世德监守自盗,特别是梁某对潘世德当面说:“如果不是你偷,我拿党籍共你赌!”潘世德马上回敬一句:“你不要党我要党!”潘世德有口无法辩解,被监禁、抄家、游斗。全场职工都不相信这事,于是偷偷四面撒网寻找线索,到年底,管财务的职工蔡济培跟踪发现职工龙茂生花钱大手大脚;农场年底前每人发8元工资,面额都是1元的,龙茂生花的钱却都是2元的,正对应被盗款……终于,大案破了,把龙茂生用墨水瓶包藏的部分赃款从勒竹根头挖了出来,帮潘世德洗了冤。

  冤案大白之后,潘世德回到职工中,恢复原职,职工更衷心拥护,不久被评为湛江地区劳动模范。

  不久,公社区域调整,实业岭农场(林场)已不在自己所属的公社范围内,潘世德因此离开实业岭农场(林场)。当和他一同回吴川的另两位战友成了国家公务员,吃皇粮并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时,他却连镇自办农场的职工也不是了。

  当选农村大队长,到各地去做麻农

  潘世德回到独竹村,家庭重担压在头上,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但群众都知道他的为人、他的把握和本事,群众就选他当独竹大队长,乡亲的信任他不拒绝,于是在本大队当了两年大队长,靠生产队的工分维持一家生计。不久,机会来了,因为独竹村和周边村的黄麻种植生产,历来是强项,种植面积大、技术精、产量高、质量好,是国家级“黄麻之乡”。潘世德是黄麻种植生产的行家里手。当时全省要大力发展黄麻生产,于是供销土产部门招聘麻农(即种植生产黄麻的技术师傅)到全省各地指导黄麻种植生产,全省在吴川就招聘了麻农300几人,潘世德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66年开始,潘世德先在吴川的吴阳、黄坡当麻农,3年换了三个地方,月工资36元,稍稍缓解了家庭生活困难。当15年麻农,被上级像踢皮球一样踢过来踢过去。1966年至1968年在吴川,1969年至1971年调电白,1972年调三水,1973年调海康,1974年又调回三水,但此后在三水安安稳稳地干了9年。

  趁机转行,带子女把生意从吴川做到三水、做到广州

  到1980年,因为改革开放之风劲吹,土地承包到户,土产部门已经没有必要聘请麻农,农民单家独户也养不起麻农。大势所趋,麻农是做不长久了,潘世德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抉择。当地土产部门的领导问他会不会做生意,潘世德满有把握地说可以开废品收购站,变废为宝,经过商讨,土产部门提供牌照,土产与潘世德以七比三的份额投入资金,利润则倒三七分成;这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三水开设的第一间废品收购站,生意红火,第一年双方都掘到了第一桶金;第二年,资金仍按七三投入,分配形式改为承包制,土产得利达到与投入一比一的幅度,双方皆大欢喜。在经营废品收购的过程中,潘世德的子女一直都带在身边,与他们一起打拼,让他们在商海的实战中增长才干。到第三年,潘世德看到三水地区的废品收购货源已经逐渐有所减少,为了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潘世德及时离开三水,带领几个子女向广州进发,占领市场先机,结果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子孙满堂,安享晚年

  潘世德膝下六男一女,在最困难的年代,割爱把第五子送给了朋友抚养。艰难人家,潘世德的子女一般在十三四岁开始就跟随在父亲左右,开始时在吴川做小本生意。潘世德言传身教,诚实守信为本,教导有方;子女个个聪明睿智,胆识过人,艰苦拼搏,都在珠三角占有一席之地,生意红火。几个子女都同父亲一样,好心肠,热心公益。独竹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就被评为吴川第一批五条文明村之一,架桥铺路、绿化美化,潘世德及其亲家潘自强子女的捐资占大份额。

  潘世德劳累一生,一直同子女一齐打拼,到1991年8月越过古稀之年时,离开了生意岗位,真正开始了安享晚年。但做人品格没有改变。潘世德从部队带病转业回乡,一直享受国务院特拨的专款定期定量补助。本来部队转业时发给他三级医疗证,但当场就送给了年纪较大、更需要医疗证的战友;本来享受有“医疗费减免”,但他生活逐渐过得去之后,逐渐淡化了这种享受。

  去年5月,面对“寻找全国老功臣”电视摄影记者的镜头,他淡定自然,侃侃而谈。问:“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是钱吗?”答:“不是;钱,我的子女有,我有吃有使;我最需要的是健康,我想找一找、看看战友还有几个活在世上,我要多看看共产党的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