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自然•粤文艺丨烽火岁月——走进珠海红色交通线
珠海的古道不仅承载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历史记忆,还书写了烽火岁月中革命志士为救国存亡积极奔走、奋起反抗的壮阔革命史诗。从在小濠涌村成立珠海市域内第一个党支部、东坑村组织成立凤凰山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到解放战争时期海上交通线的开辟,珠海众多革命英烈的轨迹,与古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期【粤自然•粤文艺】带我们追寻革命志士足迹,走进珠海红色交通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空前团结,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出生于珠海斗门小濠涌的邝任生,在此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7年9月20日,中共小濠涌支部在中山县第八区(今属珠海市斗门区)小濠涌村正式成立,邝任生任书记,这是珠海市域内最早成立的党支部。此后,邝任生以小濠涌支部为中心,沿斗门地区的茶冷迳、大迳、西坑迳、乾务迳等古道,往返南门、沥岐、王保、上洲、下洲、小赤坎、八甲等村,协助建立儿童宣传队,引导教师参加革命活动,动员教师和八区的文化人士参加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活动,努力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在邝任生的积极奔走和努力下,党支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斗门地区。截至1944年,斗门地区已组建了11个党支部和3个党小组,人数也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213人。 中共小濠涌党史教育基地 黄沙坑村,是茶冷迳上的一个中共地下党和游击队秘密活动的据点,邝任生领导的中山抗日民众自卫团第二十八队就在黄沙坑成立。1945-1946年,党组织以黄沙坑为中心,开辟了四条交通线: 一是依托大迳,形成的黄沙坑—斗门墟—大赤坎—月坑村—五桂山—中山县各个地方党组织的交通线; 二是依托大迳,形成的黄沙坑—月坑—马墩—五桂山—中山县各个地方党组织的交通线; 三是依托西坑迳形成的黄沙坑村—龙坛—井岸—五桂山—大良—佛山的交通线; 四是依托乾务迳形成的黄沙坑村—乾务—磨刀门—澳门的交通线。 这些交通线的建立,为消息传递和物资运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黄沙坑村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山县抗日活动如火如荼。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五桂山来到珠海香山古驿道上的东坑村。东坑村位于凤凰山南麓,香山古驿道(长南迳古道)的南端,党组织在这里开辟了凤凰山区抗日根据地,联合“东坑人民治安联防队”,成立了五桂山抗日游击中队,代号“白马队”。 白马中队以东坑村为据点,依托凤凰山古道、长南迳古道、岐澳古道等陆路通道,活动于今唐家湾镇的永丰、那洲、会同等村庄,并在香洲的南坑、柠溪、吉大、梅溪、福溪、翠微、造贝等村庄进行流动性驻守。他们白天在凤凰山练兵,晚上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打击汉奸,香山古驿道上处处留下他们奔走呼喊的身影。1944年10月中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正式成立,白马中队纳入珠江纵队一支队,成为珠三角敌后抗日战争中的一块坚强屏障。 东坑珠江纵队白马中队抗日活动遗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南游击区转入地下活动。为加强与澳门的联系,党组织依托地下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凤凰山区银坑至澳门黑沙环海上交通线和“澳门—南屏—造贝—前山—东坑”交通线。银坑至澳门黑沙环海上交通线依托金星门水道,负责传送上级文件和指示,护送人员、物资。众多革命志士在这看不见硝烟却暗流涌动的交通线上,为革命工作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自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开展以来,珠海结合香山古驿道、斗门古驿道和沿线红色革命遗址,深入挖掘古驿道周边红色文化,保护修缮了一批古驿道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的风雨吹不熄小濠涌燃起的火种,时代的车轮掩不住黄沙坑留下的足印,岁月的长河冲不走东坑村抗战的印记,古驿道已成为承载革命精神的红色之道,为广大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研学路线和空间载体,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来源:广东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