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农村疫情,做好“八要”
严防农村疫情,做好“八要”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咨询委员会专家吴浩介绍,河北此次疫情有三大传播特点:
一、确诊病例集中地:农村地区
绝大多数确诊病例来自藁城区,并且集中在增村镇小果庄村、刘家佐村、北桥寨村、南桥寨村、东桥寨村等地。
二、确诊病例高频“场景”:婚宴、葬礼、会议、考试
有病例数日内参加了多场聚会,光是参加过婚宴的确诊病例就达16人。一名确诊病例4天内连续在村附近饭店或乘大巴到其他村饭店参加了3场婚宴。
三、确诊病例高频词:村诊所
多位确诊病例曾在诊所输液3至4天,其中1月4日确诊的重症病例,曾在去年12月26日起,在小果庄村医务室就诊,输液4天,直至今年1月4日,才到藁城区人民医院就诊,核酸检测呈阳性。
这些特征显示,农村由于个体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敏感性不足等原因,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威胁”。
此轮疫情也警示农村地区是当前疫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需要重视以下两点:
一、农村居民防病治病意识不强
农村居民一般防病意识较差,未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习惯。且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病毒危害与防控知识了解很少,健康意识不强,防控意识相对较弱,患病后不及时到医院检查等种种原因,很容易造成病情拖延或疫情扩散。
二、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隐患
节日期间,农村地区赶集、庙会、婚宴等群体性活动多,聚餐、聚会等家庭聚集活动多,增大疫情传播风险。
随着春节假期临近,群众返乡、人员聚集的现象明显增加,农村疫情传播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在此建议,农村防疫,做好“八要”:
一、要减少人员流动
要合理安排行程,减少不必要出行,尽量在居住地(工作地)过年,鼓励春运期间错峰返乡。出行前充分了解目的地的疫情风险等级,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对于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人群,不建议出行。
二、要减少旅途风险
如需出行,在搭乘火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长途出行时,全程佩戴医用口罩,做好手卫生,尽量减少因就餐而摘口罩的频次和时间。出行及消费尽量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尽量减少现金支付。妥善保存各类票据以便查询。
三、要减少人员聚集
1.尽量避免在密闭场所举办宴席、集会等聚集性活动;
2.去乡村庙会、年例等聚会习俗活动游玩时应有序排队,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3.家庭私人聚会聚餐控制在10人以下,有发热、咳嗽、咽喉痛等症状不参加聚会或聚餐。
四、要简化婚丧嫁娶等礼俗
做到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请不办,尽量少摆席、少串门、少走动,避免人群聚集。
五、要提高防护意识
广大群众要进一步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做到少聚集、不扎堆、少串门,养成勤洗手、随身携带口罩并定期更换、勤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
六、要主动报告
村民春节返乡后要主动报告村委,尤其是近14天到过中高风险地区的,不能隐瞒行程,积极配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
七、要及时就医
一旦有发热、咳嗽、咽喉痛等症状,要第一时间做好自我隔离,尽快就医,前往就医时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如发病前14天曾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要主动告知医生,以助于医生诊断。
八、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要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食材,购买进口冷冻食品时应选择有检验检疫等证明的食材,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处理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和刀具要分开。提倡就餐时使用公勺、公筷。
转载自广东疾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