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金钥匙” 打开群众幸福门
时间:2022-04-21 16:14:31
来源:南方日报
【 打印 】
【大 中 小】
海滨街道志愿者服务协助疫苗接种事宜。
吴川梅岭社区网格员协助老人体检。
长岐镇开展联合整治。
多方联席协调下打造的共治共享党建文化广场。张耀菲 摄
“我们小区有人散步时看到路灯坏了,拍照反馈给物业公司党支部,不到10分钟,就有人来把灯修好了。”吴川海滨街道碧海园小区居民林水金激动地说。
小小的细节,正是吴川以红色力量引领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借助湛江打造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吴川坚持双轨并进,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全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新格局。
目前,吴川共有1238个基层党组织、39595名党员,基层党组织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吴川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党员的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由内向外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激活基层治理活力,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傅晓冰 通讯员 李上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业主自治▶▷
小区有了“红色管家”
水龙头坏了找谁修、地面楼层卫生怎么搞、物业管理费怎么交……小区这些事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吴川深化“红色物业”创建工作,以吴川碧海园小区为试点,联动社区党组织、小区业主党员等多方力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17年,湛江市华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吴川分公司进驻碧海园小区,于2020年成立党支部,是吴川市第一个物业党支部;2022年1月,华盛物业被广东省住建厅评为广东省“红色物业”试点单位。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物业的党支部,而是业主跟物业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业主党员参与小区治理。党支部书记是小区的业主,作为业主代表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华盛物业经理李亚东说。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近日,华盛物业党支部看到整个小区没有运动设施,主动呼吁党员踊跃捐款。“在业主微信群里,很多非党员也主动参与进来,为小区尽一份力,没有他们的带头,很多事情也难以完成。”林水金说。
走进碧海园小区,一股“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小区外围、花园内、四栋楼首层布置了大量党建内容,在墙板展示党的光辉历史,并建设了党群活动中心。正如小区群众所说:“现在,在小区随时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因早年开发商与村民存在一些矛盾,周边村民在小区大门口旁建了一处生活垃圾点,小区业主备受其扰。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业委会、村民小组长、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多方联席协调制度,经多次协商,把存在土地争议的地块打造成为共治共享党建广场。
“成立物业党支部,在开发商和业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业主和村民有表达想法的机会,也为开发商提供一个解释和沟通的平台。”李亚东说,未来要发挥好以党建为主导的服务新理念,把小区服务做得更加细致、贴心、到位。
2021年6月6日,吴川市确诊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对此,该物业党支部率先发动居民自治,组织碧海园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协调居民做好核酸检测采样,疏导在小区集中的人群,全程参与维护秩序、登记信息、指引采样等工作,先后完成小区3次核酸采样共4000多人次工作。“当时有十几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服务范围甚至辐射到周边村子。”李亚东说。
李亚东介绍,通过党组织与小区共同接入“红色管家”模式,建立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红色物业”管家团队,推动物业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心贴心服务业主,并实实在在帮小区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有困难找红管家”。
多元共治▶▷
壮大镇街治理“朋友圈”
镇街是基层治理的末端神经,在管理服务、凝聚群众方面举足轻重。在城市基层治理中,街道、社区的“独角戏”如何演变为各领域党组织的“大合唱”?
通过在5个街道42个社区全面建立起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吴川盘活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资源,推动9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实现多元共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将压实城市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全民服务”的志愿服务格局。
在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议事决策机制方面,街道党工委每季度牵头组织召开一次“大工委”联席会议,社区党组织每月牵头组织召开一次“大党委”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城市治理、区域发展等重大事项。认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需求项目,调动各类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予以解决,有效营造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实行多元共治模式。
街道“大工委”是统筹推进街道社区范围内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此前,在吴川梅菉街道解放社区,金泉路坑坑洼洼,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出行。自建起街道“大工委”机制,吴川市委党校将资源力量下沉街道社区,在了解这一问题后,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很快金泉路就修整一新。
社区“大党委”则与网格党支部互为融合,将基层党建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同部署、共推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抓单干”向联动共治转变。
近年来,吴川坚持把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融合推进,全面构建“镇(街)—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在党员中心户末级网格中,积极探索“包己带片联亲”模式,由每名党员中心户就近包片联系一个子网格,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给村(社区)“两委”干部,由“两委”干部通过手机系统进行上报镇(街),集中力量针对性予以解决。2021年,吴川市办结网格录入事件108265件。
借助“换位体验为民服务”等实践活动契机,吴川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双亮双领双评”,即亮党员身份、亮服务岗位、认领微服务、认领微心愿、社区评效、单位评优活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下沉基层一线,发挥专业特长,主动认领服务项目和“微心愿”,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我希望有一个新书包”“我想有一个电饭煲”……在梅菉街道梅岭社区服务中心,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贴纸,上面记载着当地群众的小心愿,其中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提出的。
自开展“认领一个心愿,成就一个梦想”活动以来,社区累计帮助160多名群众实现愿望。“社区党员或志愿者认领心愿,然后主动去帮助群众实现愿望。”梅菉街道梅岭社区党委书记朱康振说。
通过统筹各类治理事项、资源和力量,吴川市推动564项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到镇街,并规范建设好党群服务阵地,在143个行政村全面投放“粤智助”便民服务终端,实现村民事项“一站式”办理。
边界党建▶▷
架起区域合作“连心桥”
流动摊贩在边界上跑来跑去,两地居民因风土人情问题“纠缠不休”,打架斗殴现象不时发生……在跨边界地区,矛盾纠纷不断涌现,逐渐演变成阻碍当地和谐发展的顽疾。
近年来,吴川积极探索“党建+边界治理”新模式,在8个边界镇创新实施边界党建先锋工程,携手茂名化州等邻近接壤的县(市、区)建立跨地党建联盟。通过打造“双联机构”组织体系,搭建“五联五共”合作平台,建立“三化一体”执行机制,增强边界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整合现有党建活动阵地,吴川推动8个边界镇成立边界党建联络站,43个边界村(社区)成立边界党建联络室,建立镇村两级边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组建边界“平安巡防”志愿服务队、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等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交流党建经验、分享边界信息、化解边界矛盾的主阵地。
吴川市的长岐镇和化州市的长岐镇,自古以来便同处鉴江畔,同饮一江水。吴川市长岐镇辖区内4个村(社区)与化州市长岐镇的5个村(社区)接壤,两镇在地理上有着较长的边界线。
两镇街道相连,70多米长的街道曾是打架斗殴的多发场所,但如今这条街道已成为打造美丽圩镇的主要抓手,打架斗殴已难见到。据介绍,两镇定期联合开展针对两镇交界街道社会治安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加强街道夜间巡逻防控工作,着力打造党委、政府及村委的边界党建联合体,共创平安边界。
长岐镇是吴川通往化州的必经地,车多、路窄、事故频发,因此这里经常出现堵车现象。当地居民叫苦不迭,纷纷调侃1.5公里的路要走两个小时。“解决办法只有再打通另一条路——江堤路。”长岐镇党委书记李志强说。此前,江堤路垃圾满天飞、臭气熏天、杂草丛生,给居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2021年11月,吴川和化州长岐镇召开边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其中重点讨论如何建设两镇接壤区域的江堤路。在两镇携手努力下,短短两个月时间,江堤路旧貌换新颜。“现在路通了,垃圾堆也少了,未来这里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当地居民李尚华说。
长岐镇红色资源丰富,80条村当中有50条是革命老区村庄。利用此优势,长岐镇推进建设边界党建广场,共筑区域“幸福圈”。边界党建文化广场选址于下苍社区及良村村委会江堤交界处。建成后,这里既是吴川的党建宣传阵地,也是化州的党建宣传阵地,两镇群众可以在广场进行文娱活动,让边界党建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到时,我们两个镇可以利用当地人最熟悉的红色人物故事,去引导群众爱党爱国,推进党建联盟向纵深处发展。”李志强高兴地说。
■特写
梅菉街道:
“党建+网格”
让社区生活有温度
在吴川梅菉街道,经常可以看到一抹抹红色的身影,他们四处奔走,耐心服务,是居民眼中的“百事通”“千里眼”“万能钥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网格员。
据介绍,根据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梅菉街道制定四级网格方案,街道牵头作为一级网格、18个社区作为二级网格、93个居民小组作为三级网格、921个片区作为四级网格,由街道驻点干部、社区干部、片区片长、片区民警、医护人员组成工作组,包户包人、逐家逐户对居家隔离人员信息进行核实,张贴封条、告示,并做好健康检测和环境消杀等工作。
去年6月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居民居家隔离时的正常生活所需成为网格员们关切的问题,他们化身“环卫工人”“外卖小哥”“贴心管家”,主动开展服务工作。梅岭社区共有80户家庭229人需居家隔离,梅岭社区党委书记朱康振与社区同事按照每人负责8户的方式,为居民采购生活物资。
社区居民也没想到,“自己想给孩子煮泥鳅汤”的心愿会被朱康振放在心上。朱康振辗转多个市场才买到6条泥鳅,这件事至今让人动容。那时,在朱康振的微信消息里,有很多特殊的“订单”,他都尽可能想办法去实现。“有些是居民的合理需求,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也要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朱康振说。
网格员不分年龄,这里面有社区党员,也有普通群众,他们自发组织,共同管理和服务“居住的家园”。一群人,一条心,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治理难题,为社区居民送上最贴心的服务。
梁金富是梅岭社区干部,工作已有3年,是新建北居民小组的一名网格员。近段时间,他一直在走街串巷,敲门入户,动员60岁以上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助力筑牢疫情防控网。“我们小组3个人每天都会到居民家中,跟老人讲解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动员他们去接种新冠疫苗。”梁金富说。
社区里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梁金富和小组成员便用专车接送,带着老人去医院里接种疫苗。从接种到留观,他们全程寸步不离地陪在老人身旁,帮助老人登记信息、询问健康状况,直到最终完成疫苗接种,全程为老人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
“自从有了网格之后,每个人负责的区域和分工都明确了,管理起来方便多了,也方便落实跟踪相关情况。”梁金富说,每个社区居民手中都有相对应的网格员联络卡片,有困难可以直接联系网格员,网格员便能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心中的忧愁。
■记者观察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激活群众自治活力
如今,城市结构从“熟人社会”不断向流动的“陌生人社会”转变,如何做好基层治理是个难题。而基层,是最接近群众的地方,一边连着党心,一边连着民心,对于构建基层治理大格局至关重要。
在顶层设计上,吴川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从群众需求出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治理之中,构建严密的党建网络,充分发挥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吴川在边界、街道、社区、小区等节点推广适合的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凝聚力;不断深入挖掘优秀案例,比如碧海园小区业主自治模式,推广其特色亮点、经验做法,让“盆景”变成“风景”,处处可赏。
此外,吴川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治理核心要素,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采取单独或联合组建方式,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283个,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今后,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完善群众体验,提升双方的理解,这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层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