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两项管理” 抓好“两个引导”
博铺街道加强外来工服务管理助力鞋业发展
近年来,为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使外来人与本地人融合相处、共同发展,吴川市博铺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外来工的需求和群体特点,搭建服务平台,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取得显著戍效。该街道6个社区连续多年被吴川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一、重视外来工自治管理,搭建外来工服务平台
2007年,博铺街道成立湛江市第一个由外来工人员组成的外来工工会一一博铺外来工工会。工会主席和委员由工会会员民主选举产生,实行自治管理、主要有外来工联络、维权和内部协调等职能。2009年,博铺街道成立了“外来女工学校”,并经常组织外来女工进行学习,对女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劳动技能培训2011年和2013年,博铺街道分别设立了外来工维权服务站和外来工调解室,这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加强外来工维权服务工作,彰显法律威力,进一步延伸法律触角,及时地解决外来工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和权益纠纷,切实地维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注重外来工服务管理,确保外来工安居乐业
一是改善外来人员的居住环境。由于博铺土地少、工厂多,以往工人的居住条件很差,很多工人的生产和居住都是在同一幢楼房,有的甚至居住在简易棚内,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群死群伤事件,为此街道加强对“三合一”(住人、货物、生产合一)、“二合一”(住人、生产合一)企业的清理整顿,加强安全管理渐渐杜绝了安全隐患。同时,街道督促鼓励企业兴建员工宿舍,鼓励居民兴建出租层,租给外来人员。通过街道和外来工工会的努力,外来工的居住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二是妥善安排流动入口子女入学就读。外来工工会通过街道向吴川市总工会争取,使得外来工子女与本地人平等入学就读,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入学贵的问题,稳住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在博铺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达700余人。三是外来工会组织协调企业、社区多次举办乒乓球赛、联欢会等文娱节目,邀请外来员工和本地职工共同参加、共享欢乐,增进双方感情。
三、加强外来工文化建设,增进外来工融合感
一是加强文化引导。街道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投入资金建成“职工书屋”,丰富外来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通过六个社区的农家书屋和禁毒图书角的定期开放,帮助外来工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文化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外来工会及其图书屋发挥自主作用。通过工会组织外来工开展相关的法律讲座,丰富了外来工的维权意识。三是通过外来女工学校,向外来女工宣传法律法规,增加她们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四是增进融合。落实博铺三间小学、一间中学向外来工子女开放,实行一视同仁的教育待遇。在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交通小卫士”等行动,让外来工子女“小手拉大手”,带动、监督家长共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增强自律意识。
四、积极化解外来工矛盾纠纷,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
外来工工会和维权服务站自成立以来,积极与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街道派出所联系沟通,加强协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是解决外来工之间、外来工与本地人、外来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外来工工会和维权服务站先后参与调处外来工纠纷482宗,其中工伤事故145宗,交通事故62宗,治安案件25宗,医疗事故28宗,劳资纠纷78宗,婚姻家庭纠纷144,依法为外来工追回赔偿款760多万元,一是建立“互动”平台,使矛盾双方能平心气和解决问题,防止因处理不善而引发事态的扩大吸取其他地方因涉及外来工问题而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教训,博铺街道在相关的工作中充分依靠外来工工会,如果发现矛盾纠纷苗头,立即通过工会找到双方都能信任的人,分别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双方能各退一步,找到矛盾的平衡点,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多年以来,博铺街道没有因流动人口的矛盾引发过群体性事件,外来工与当地人融治相处,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