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强国复兴有我

从卫护生命到追念先贤:传承千年的端午习俗

时间:2023-06-21 15:23:24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
【 打印 】

  

描绘端午节传统习俗的插画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向来重视时间文明,汉魏时期就形成了完整的节日时间体系。在四季流转的岁时节日序列中,端午为夏季大节。端午节俗异常丰富,我们从这一节日的众多名称中就可见一斑,如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或采药节、浴兰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斗草节等。丰富的端午节俗,让我们感受到端午节非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从恶日避忌到追念先贤:穿越千年的端午礼俗传承

  仲夏五月,高温湿热,人们生活不易。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将夏至所在的夏历五月称为“恶月”,将五月五日称为“恶日”。

  端午的定名就目前所见文献资料看,是在晋朝。晋朝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五月五日的“重五”取代原来的“重午”,但仍保留了端午之名。

  端午与夏至在六朝初期曾经并重于世,但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最终取代了夏至的节日地位。五月五日端午节地位的陡升,与六朝时期南北节俗的交融、南方历史文化因素的注入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因生存环境的关系,南方楚越之地素有祭祀“水神”的传统,夏至时节的飞舟竞渡、饭食投江,本意就在于祭神禳灾。在南北分立以前的时代,楚地久已流传着忠臣屈原的传说,屈原在楚地很早就被视为“水神”,立祠祭祀。到南北朝时期,屈原的形象日益崇高,对屈原的追念与传统的竞渡风习结合,形成新的历史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南朝荆楚地方将悼念屈原的活动与五月五日的节俗相结合,这是中国端午节转变升华的重要动力。

  南朝之后,由于屈原传说的加入,由南北夏至节俗交融演进的端午节的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异。先秦以来单一的五月避忌主题,已开始变化为避忌与纪念并联的双重主题。伦理性节日主题的突出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时间节点不再是被动适应自然的意义,开始生发出庄严的伦理内涵。这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双重意义:其一,岁时节日因人文内涵的增强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其二,历史文化传统因依托了岁时节日而能够持久有效地传承。正是由于历史伦理融入了民众的生活,才造就了民族文化的不息生机。

  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与五大要素

  端午节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节俗传统主题,那就是卫护生命与追念先贤。这两大传统主题既是端午节日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在对具体节俗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我们可以将传统端午节俗提炼出五大节日要素:

  要素之一:辟瘟保健。端午节时间在仲夏时节,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将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传统社会卫护生命的措施从形态上看,有动、静两种。动态的是人们在节日期间采取主动驱疫、采药、悬艾辟瘟、佩彩丝辟瘟等种种卫生活动,静态的是斋戒、闭门静坐等。汉魏时期开始,端午节人们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这些端午节卫生习俗历代相传。

  要素之二:追念先贤。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除了中国台湾等地方沿袭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外,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湖北荆州、秭归有悠久的吊屈竞渡传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节选自苏轼《竹枝歌》)直到今天,秭归每年都要在屈原祠内或在祠前的屈原沱江边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端午饮食节物粽子在汉魏以后也成为追念屈原的祭品。屈原故里的秭归人至今仍将粽子视为屈原的纪念物,他们会在端午粽子中特别包上一枚红枣,象征屈原的赤胆忠心。

  

5月31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新店村的村民展示自己包的粽子。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要素之三:家庭人伦。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当然,因为端午节日属性的差异,体现家庭人伦的方式在端午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习见内容外,端午节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同时,端午作为明清以来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还是女婿探望岳丈、馈送节礼的时机。端午节亲人的团聚与情感交流,为夏季家庭与社会和谐送来了清凉。

  

端午粽子及其原料 视觉中国供图

  要素之四:饮食节物。“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贵州开阳孝歌)。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包裹的方式与包裹的内容都有特别的意义和内涵。粽子本来是适应夏至时令的象征物,汉魏前称“夏至粽”,后移到端午,称“端午粽”。从岁时自然伦理上看,在阳气盛极、阴气萌生的时节,“顺气”是善性的行为,食用粽子不仅品尝了美味,同时也有扶持时气的积极功效。汉魏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又不仅是自然时令的象征物,还附着了追思屈原的传说,使它成为祭祀屈原的纪念物。

  

6月2日,在“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现场,来自厦门海洋学院的龙舟队队员在比赛中奋力划桨。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摄

  要素之五:竞技娱乐。端午竞技游戏在兴起之初,侧重于信仰意义等。如龙舟竞渡,起源于南方水乡古老时令信仰,以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较量为内容,双方的竞争,在古代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锋。龙舟竞渡的原始意义在于顺时令,助阴气,实现阴阳的和谐。六朝时期添加了悼念屈原的仪式解说,两湖地区龙舟竞渡因此有了驱邪逐疫与追念先贤的信仰内涵,也更多了地方社会民众的娱乐与狂欢。近年来,很多地方每年都要举办端午龙舟大赛,端午竞渡成为当地民众接续与回归节日民俗传统的重要表达方式。

  端午节日五大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俗传统,从而维持了端午节日形态的稳定,保证了端午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端午节俗的当代价值

  悼念屈原是汉魏以后端午节俗的新主题,它的确赋予了端午以重大意义,但我们不能有片面的理解。悼念屈原在当时可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一般百姓将屈原视作传统竞渡活动中的“水神”加以崇拜祭祀,以屈原的英灵驱瘟逐疫;另一个重要层面的意义是,文人士大夫有感于地位的沦落、政事的衰败,将忧国忧民的孤愤情感投射到楚国忠臣屈子身上,将悼念屈原与传统的驱疫竞渡结合,以屈原的传说来解释竞渡民俗,从而赋予竞渡以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是重要内容,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在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与此同时,人又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文化。文化延续的关键,在于族群的延续,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须有强固的族群意识。屈原等爱国人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也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不屈不挠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终其一生为祖国呼号奔走、百折不挠,他的身上凝结了中国人数千年来对祖国最崇高、最炽热的情怀。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民俗延续至今,并得到社会各界与广大民众最广泛的参与,鲜明标示出这一传统节日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意义。端午节寄托着国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也勉励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未来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在这一夏季盛大的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