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导航 > 各镇(街道) > 吴川市樟铺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乡村振兴】湛江吴川樟铺镇下村创新产业模式:强化集聚产业链全力提振乡村振兴

时间:2021-01-30 23:18:44 来源:湛江日报
【 打印 】



作者:欧丹丹

                                    在吴川樟铺镇下村,种植养殖基地员工抓起一头狮头鹅。(摄影:李忠)

                                  “种植+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托起乡村振兴聚集产业链

    “2020年受疫情影响,虽然一定程度上两大扶贫产业受影响,但整体还是平稳的。1200亩水稻种植基地产量丰收,一共销售出去300吨左右;另一个肉鹅孵化养殖产业,一度下跌到每公斤10元,如今市场行情渐渐上到每公斤22元,现在每天都有两货车到基地收购肉鹅。养殖户和集体的收益一分都不少!”1月12日上午,在湛江吴川市樟铺镇下村,吴川市中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胜伟如是对记者说。

       据了解,吴川市樟铺镇下村是省定贫困村,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在2016年帮扶伊始,早早谋划了创新产业模式,尤其是在接下来的5年期间,强化在集聚产业链上做深做大做强,在精准脱贫的同时也有效地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陈胜伟告诉记者,参与肉鹅孵化养殖主基地和下游产业链(贫困户养殖分基地)建设的贫困户有13户。养殖基地合作社优先聘用贫困农户作为基地工人,有力地促进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为稳定脱贫提供助力;大力发展下游产业链(贫困户养殖分基地),成立养殖服务中心,聘请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协助贫困户养殖分基地的运作、保温育苗、技术指导、动物防疫、饲料配送等后勤保障工作;合作社垫付贫困户在养殖全过程中所需的成本资金(包括饲料、保育、疫苗、鹅苗等),并进行商品鹅的回购和统一销售,解决了贫困户养殖成本、养殖技术和销路三大困境。据了解,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吴川市被大力推广。

    “过去稻谷给别人加工,每斤要支出0.6元的成本。我们为了节省成本,准备投入690万元筹建大米加工厂,把更多的获利投入到村集体收益或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陈胜伟表示,为拓展和加强粮食产业链,充分发挥下村耕地多、产粮多、合作农业基地多的资源优势,投入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合计690万元,2021年筹建下村村大米加工厂。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合作社和公司为龙头,种植基地为背景,农户为依托,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促进樟铺下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该项目对推动下村粮食生产良性循环,做大优化产业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粮食生产产业化经营有着促进作用和样板示范作用。推动全村及附近镇村进行优质水稻的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在吴川樟铺镇下村的种植养殖基地,员工在拾狮头鹅蛋。(摄影:李忠)

                                              配套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基地,深耕消费扶贫领域

       一条笔直的硬底化道路,从村头一直延伸到1200多亩的稻田里。笔直的大道两旁,一边是广阔的田地,一边是肉鹅养殖基地。冬日暖阳下,两万多只肉鹅或游戈在水塘里,或在田地里悠然晒太阳。放眼看去,但见波光粼粼水塘上,鹅只嬉戏,刚翻过地不久的连片田间井然,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这些鹅蛋是今天早上捡的,准备用来孵化鹅苗。行情好的时候一个狮头鹅苗卖到78元。分批过来订购的客户都是把货车直接开到养殖场基地边,很方便。”下村一位贫困户大姐挑着满满的一担鹅蛋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为有利于扶贫产业持续发展,便于贫困户与村民劳作,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交通基础,下村投入了约84万元资金建设村道路硬底化项目。该项目道路所涉及耕地面积1500亩,主要功能是为群众和贫困户开展种养生产,1200亩良田稻谷机械化作业提供服务。这对提高整体的扶贫产业现代化、规模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出行难,改善当地居住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大局,建设和谐、安康、繁荣的新农村。

     “目前已投入330多万元建设配套的下村生态旅游基地。有水上民宿、钓虾、烧烤、游乐园等等,很快就可以开放使用了。”陈胜伟带记者一行参观了新筹建的下村生态旅游基地,该基地除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游乐设施,还特别开设了扶贫产品直播展销间,很好地拓展了消费扶贫的领域。陈胜伟高兴地向记者描绘蓝图:筹建下村村乡村生态旅游基地,是更好地统筹村内资源,同时为进一步做好下村村消费扶贫工作。充分落实“村村开网店·店店有网红”网络扶贫行动,投入扶贫资金约9.1万元建设下村村扶贫产品直播间建设项目,就是把村内特色扶贫农产品推向全国,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下村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投入扶贫资金2.98万元建设智慧党建视讯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通过随时随地多方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加强村党支部及各支部书记和外地流动党员的联系,并能针对重点事项难点问题群策群力,实现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为了精准脱贫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双重目标,推进“公益扶贫岗位进村”工程,下村还投入扶贫资金5.4万元成立下村公益性岗位扶贫项目。下村探索扶贫公益性岗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批公益岗位,项目的实施,社会效益显著,实现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同时,还能激发贫困户脱贫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自立自强和自主脱贫。同时可增加当地的公共服务供给。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所以下村在强化集聚产业链地同时,持续深入培树文明乡风,弘扬新风正气,提振贫困群众脱贫志气,增强脱贫本领,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真正投入乡村振兴的热潮当中。”樟铺镇党委书记肖康福表示,脱贫攻坚推进到今天,更要做好防止返贫工作。如在群众当中要开展“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专项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勤劳光荣、懒惰可耻”宣传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尤其是广泛宣传脱贫增收典型事例,组织贫困群众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增强脱贫信心的同时,也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当中。

      为了防止返贫,下村加大免费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培训常态化和全覆盖。健全长效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贫困户扶贫产业的后续服务。完善产业扶贫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全面建立产业指导员制度,组织合作社专业技术力量,为贫困户提供种、养殖业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切实提升产业扶贫、精准脱贫质量,确保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完善产业扶贫奖补措施,通过 “积分制”活动开展产业扶贫示范户评选活动,对自主发展产业成效较好的贫困户,给予鼓励和奖励支持,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建立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围绕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实操实训,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培育、集中扶持,形成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种养结合,将分散的到户产业项目融入到主导产业中来,提高主导产业的减贫带贫能力,提高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推动各涉农院校和科研机构与村对接。据悉,下村目前已主动协调推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村对接,为村扶贫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提高科研水平。

     (作者单位:湛江日报社)